三道杠的当家缓震技术Boost,已经推出好多好多年,甚至感觉已经被玩烂。技术本身是个好技术,但是穿的多了,也就腻了,脚感腻了以后,购买欲望就降低了,鞋面千变万化,中底万变不离,所以脚感也不会有太突破性的变化。就好比苹果,更新迭代的产品,其实都是在屏幕尺寸和硬件上玩把戏,而透明屏幕手机的概念一年年的玩,结果还是没有实现,产品力不行,营销也做的不好,所以年报数据也不好。其实UB和BYW在脚感上不停地重复,不停推陈出新的UB 5.0、Iniki Boost、NMD,早已腻掉,好久没有关注三道杠的产品了。土豪除外。自家也有太多太多的Boost产品...
去年耐克搞了一个全球瞩目的Breaking2破2挑战,一方面是挑战人类极限,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宣传最新的Nike Zoom Vaporfly Elite跑鞋,这双鞋采用了尼龙弹性体Pebax发泡材料作为中底缓震科技,外形也十分具有颠覆性,它在跑者世界的测试中碾压了其他一众跑鞋,性能极其出色。
除了这双采用新中底材料的跑鞋之外,去年耐克还出了个名为React的新缓震科技,最先是在Hyperdunk 2017和Jordan Super.Fly 2017这两双篮球鞋上应用,现在React终于被用在了这双叫做Epic React Flyknit(下文简称为React)的跑鞋上,而且不是以之前在篮球鞋上的夹层方式,而是全掌采用React材料。我在去年年底也也就是春节前收到了这双鞋,经过了这段时间将近三个月的测试体验感觉还是值得好好聊聊它的,于是就有了本篇评测。
钩子推出了新的缓震技术,REACT,其实早在2017版HD就开始用上了,然后在各个型号的跑鞋上开始普及,一开始的价格还是蛮高的,当时的型号很少,只有ZOOM VaporFly 4%,和EPIC REACT,后来延伸出了更多的经济版本,比如说EnergyReact、EXP、OdesseyReact等等,包括机能风React,然后还有一款ZoomPegasus35Turbo,据说在React中内置了一块Zoom。真是一堆豪华的产品线。说实话一开始是踩腻了Zoom,在很多款篮球鞋上感受不到脚感,压根踩不开,后来觉得稍微有些突破的是KD8和LBJ12,终于能FEEL到Zoom的存在,有时候Zoom有没有阉割真分不出来...
入了一双黑武士EPIC React,不论是钩子还是三道杠,凡是React或者Boost部分是黑色的普遍来说都会贵上那么一丢丢,可能是多了一道上色的工艺吧,可以看不出氧化。也比较适合日常的出勤,毕竟每天上下班人比虫多...堵的服气,挤的服气...
可以看到React大底部分纹路并不算很耐磨,因为穿的时间并不太久,可能因为这种软弹的胶质才来本身就比也HDR这种高强度硬质底更不耐磨,也容易藏灰,所以相对来说容易打滑,同时大底侧面很容易出褶皱。好在EPIC React出了第二代,价格不断下探,之前妇女节的时候工厂店打折,两百买了一双OdesseyReact,三百买了一双EPIC React。
鞋面的全部采用FK编织技术,从侧面看,中底较厚,脚跟处明显向后方延伸出一截。React采用了Flyknit一体针织鞋面,不过没有采用飞线,而是用两块硬质贴片作鞋带穿孔。这个真没啥好说,FK也是被用烂了,做工和强度就是原本的样子,没什么问题,反正穿了绝对舒服就是。
鞋跟一块很软的贴片,不知道放上一块抗扭TPU会不会有别的效果,比如说更好的保护性。
尺码方面React继承了耐克一贯的“偏窄”风格,其实在我来看属于“合身”算不上“紧身”,而因为常见的大部分跑鞋属于“宽松”型,所以钩子就显得偏窄了。
针织鞋面的一个特点就是针对不同位置可以有不同的织法,比如React在脚面位置用大网眼保证散热性和伸展性,而靠外侧则是致密织法,用来保证运动中的稳定性和耐磨性。
前面外观部分看到React的鞋领很薄,上脚后很贴合脚踝包裹性很好,而且很柔软,没有出现磨脚和硌脚现象。
React的Flyknit鞋面包裹性较强,跑步时脚在鞋内被固定的很好,平时穿的话有可能会觉得稍微有点紧。前掌和后跟的中底部分有明显的向外侧延伸的设计,所以跑步时即便刻意向侧方倾斜也会被控制住,相对不容易崴脚。后跟处的贴片也起到了良好的固定效果。
差不多就这样吧,文末放一些自己拍的照片:
以上。谢观。
通过晒物累积
上海识致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沪ICP备19023651号-1
已通过ISO/IEC 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已通过ISO/IEC 27701:2019隐私信息管理体系认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0009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沪)-经营性-2019-0065 营业执照 消费者服务热线:(021)6122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