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气垫是什么——Nike气垫发展史(上)
在历史的时间册上,篮球鞋百余年的发展过程谈不上长久。但是也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篮球鞋、或者说运动鞋的发展却是非常迅速的,运动鞋的更迭进化、篮球鞋科技的不断改进在20世纪到21世纪这个一百年里呈现出一种直线式的上升。并且毫无疑问,这种进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很快地会有更多更好的篮球鞋科技为运动员和大众消费者们服务。
气垫是以上文字中提到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要知道气垫在运动鞋上的运用从1979年开始,气垫科技的更是在短短的、至今不足四十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着一个飞速的前进脚步。这样一个在几十年前看似天马行空的概念,在如今已经是如此的成熟和优秀了,且它在未来仍能变得更好,Nike其本身作为一个运动品牌就像一名运动员,永远在不断地创新进取。(事实上就是如此,Nike的创始人菲尔-奈特本来是一名田径运动员)
19世纪末,第一双橡胶外底运动鞋被发明出来。而就是这么一双在今天归为休闲类穿搭的橡胶底帆布鞋,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统治了运动场上的运动鞋装备非常之久。单就篮球鞋而言就能发现,我们翻看一下那些老照片,那些NBA上古巨兽诸如威尔特-张伯伦等人,他们穿着的橡胶底帆布鞋以匡威的Chuck Taylor经典款为例,现在我们再去回看,这样的一双鞋绝对称不上是一双篮球鞋。这样的橡胶底帆布鞋,不只是篮球,对于运动而言都是太“苛刻艰苦”的条件了。
随后也就有一众人开始了属于运动鞋的革命,在当时是一个长跑运动员的菲尔-奈特深知一双好的、舒适的运动鞋对于运动员们的意义,不只是舒适、他也更认识到一双好的运动鞋,既能为运动员们提供优质的保护也能对运动员们的成绩有着直接的提升。于是他和他的教练比尔-鲍尔曼一起着手于这件事,希望做出好的运动鞋,这也催生了后来Nike的诞生。
这样一条路一点都不好走,他们一边设计球鞋一边在在球鞋市场中做着代理销售积累经验,摸爬滚打,这样的时间有7年之久,他们改造的Cortez球鞋成为了畅销款,从一开始的入不敷出到逐渐积累了一些资本,Nike的成立用了艰难的7年完成铺垫。随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奈特和鲍尔曼为Nike带来的优质技术让Nike迅速成为最好的运动鞋品牌,广受欢迎。一直把Adidas视为头号对手的菲尔-奈特和他的Nike真正成为了Adidas的威胁。
直到1979年,第一双搭载了气垫的运动鞋Air Tailwind从Nike手中诞生。这彻底改变了Nike和整个运动鞋市场,气垫的出现缓震科技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于运动鞋的制作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都开始变得新奇有趣了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好的运动鞋的缓震大多还是使用橡胶材料,一般以不同的结构、形状或是厚度呈现出来以获得更佳的缓震性,各个品牌都从这几个方面下手不断创新改进。
Nike也是如此,但是奈特和鲍尔曼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他们更懂运动员的需求,因此Nike也更成功。 但是橡胶始终是橡胶,它有一个硬伤就是耐久度,一双再好的运动鞋,其橡胶缓震材料终究会在一段时间的踩踏后变得扁平且失去弹性。但是气垫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个现象,并且具有更多优势。
1979年,一个名叫弗兰克-鲁迪的人出现,曾任美国太空总署(NASA)工程师的飞行动力学家,他为Nike带来了气垫缓震的概念,就此创造了Air Tailwind。不得不说,这样一个人才和技术的诞生可遇不可求。相信当时的鞋类制作业者们已经认识到了橡胶材料的局限性,已经在着手去研究一些更好的的化学材质材料去完成缓震,这也使得今天Adidas的Boost如此出色。
但是很难会有人想到会以一种气垫的方式去设计一双运动鞋的缓震系统。这既需要一个像弗兰克-鲁迪这样有着专业空气动力学知识的专家,同时这样一个专家会对运动鞋有所了解,会想到自己如此复杂的只是可以运用到一双普普通通的运动鞋上。
气垫我们常常在口中提及,那么它到底具体是一种什么材料呢?简单来说,气垫是一种由微层聚合物复合材料制成的外壁组合而成,内部充满了氮气或者空气的囊状结构。外壁由多种聚合物微层叠压形成(这样的方式使得外壁坚固起来),其中的微层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外壁提供缓震材料需要的弹性和柔韧性、一种则控制气流的运动。这两种微层之间的相互配合(叠压)使得气垫既具有弹性又不会让气体大量外泄。(这段内容参考《运动鞋科技100年》)
气垫在运动鞋缓震上的运动使得一双运动鞋更加轻质,同时又能带来比传统的橡胶材质要好得多得多的弹性和缓震回馈。气垫更优质的弹性已经让一双球鞋的缓震变得如此优秀,但是其充满气体的材质更使得球鞋中底有了回弹的动作,就是反馈性,这是在当时橡胶所做不到的事情,是气垫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完成运动中能量的反馈帮助运动员有更高的效率。
Nike在气垫上的取得的成功引得各方争相在气垫科技上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但是看看现在大家除了Nike以外能想得到其它任何运动品牌好的气垫吗?Nike在气垫的研究上从未停止,不断进化,使得Nike的气垫一直是时下最好的气垫缓震科技。在这样的理念下,Nike的Air气垫有了一种又一种不断衍生,它的变化其实和在上文提到的如何提高橡胶材质缓震的性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气垫由最早的Air Sole到现在Air Zoom,其改进的路线主要通过改变气垫内部的结构和形状、内部气压、材料、面积来完成进一步的性能提升或是针对某个部位的设计。接下来就为大家带来一些有代表性的气垫和搭载他们的鞋款。
Air Force 1(空军1号)!没错,谈及Air Sole气垫或是气垫本身,我们都无法避开这双最经典的篮球鞋之一,它是第一双有着内置气垫的篮球鞋,现在仍然也是Nike每年卖得最好的篮球鞋之一。这样一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球鞋,Nike在当年的宣传也是大张旗鼓,同时由摩西-马龙、迈克尔-库珀、鲍比-琼斯等6位当红球星代言,在2007年时又由科比、詹姆斯、卡特、小斯等6人重新代言。足见这双空军一号在Nike的地位,它在篮球鞋历史上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
再谈及Air Sole气垫本身,因为这是最初的气垫,所以也是最基本的气垫,它是厚度最薄、空气量最少、结构最简单的一种气垫,气压基本在10psi左右。但是我们仍可以骄傲的说,“Air Sole虽然是气垫缓震的一小步,却是运动鞋缓震的一大步”。
随后气垫开始进入Max Air的时代,这是Nike气垫中类型最多的一种气垫。Nike希望通过注入更多空气以实现气垫更好的缓震感,这就是气垫的优势,它是可变化的,这是橡胶做不到的。于是Max Air气垫就此诞生,就像这个气垫的名字一样Max,Nike希望气垫的缓震感被发挥到极致。因此Max Air相比Air Sole能够有着更厚的气室厚度,以此容纳更多的气体。这样的缓震感有着一个直接的升级。
但是与大容量气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使得球鞋的侧翻几率大大增加,因为过多的气体在一个气垫中分布不均,或者说它并不能“因地制宜”,例如在需要提供舒适缓震、要求气压小的地方气压过大;需要反应快、气压要求大的地方气压不足。(气压越小,缓震感越好)这都使球鞋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现象,而气垫的设计也因此在Max Air中加入了气室的概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气垫中的气压可以分区地设计,做到针对脚部不同位置的缓震要求“对症下药”。Air Revolution作为Nike历史上第一双开窗式气垫的篮球鞋就是使用了这种最初的Max Air大容量气垫。稍微观察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这双鞋和AJ3有着非常相似的外形,并且同样都是开窗式气垫的设计,AJ3对于这双Air Revolution毫无疑问是借鉴不少。
说到AJ3,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廷克-哈特费尔德,这位AJ系列球鞋的设计师,球鞋设计界中的迈克尔-乔丹,他绝对是球鞋设计师中最伟大的之一,甚至把之一去掉也并不过分。而可视化的Max Air气垫就由他创造。上文也提到Nike的气垫无论是Air Sole还是Max都开始通过增加空气容量的方式来增加缓震感。
而无论如何,增加的容量终究有限。于是可视化气垫的设计概念就此被当时的Nike缓震创新总监大卫-弗兰德最早提出。无论是运动鞋还是篮球鞋,缓震部分一直是需要发泡材料这一类材料配合的,球鞋大底在此时还不能实现只是气垫。Nike在不断增加气垫容量的道路上终于提出一个全新的想法,那就是减少外底和Air Sole缓震单元之间的发泡材质,增加更多空气容量的同时,实现气垫可视化。
于是有了像Air Max 180这样的跑鞋和Air Force 180 这款由巴克利上脚代言在1992年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经典篮球鞋款,他们都采用了180度的后掌Max Air气垫(Air Force 180前掌还搭配了Air Sole),我们称之为Air 180(180度可视气垫)。可视化气垫的设计使得外底和气垫的外壁材料均采用了透明材料,而外底材料做透明设计还是第一次也使得它的耐久度成为了一个新问题。
但是实际上这次180度可视化气垫的设计就是一个对未来气垫空气容量探索的大胆尝试,Nike不惧怕发现问题,他们只是需要把气垫做得更好。因此在后来我们还能看到气容量更大的270度可视性气垫以及到2006年才出现的360度可视性气垫。
270度可视气垫被称为Max Air 270,相对于Air 180这款气垫只是单纯地在气容量上有一个比较大的增加,内部的气垫结构并没有变化。而在1993年推出的Air Max 93就搭载了这种270度的可视化气垫。虽说气垫的结构并无改变,但实际上气垫的制作工艺在Air Max 93上的270度可视化气垫上迎来了全新的变革。我们要知道虽然Air 180气垫是Nike的一次大胆尝试且仍有很多问题,但是气垫工艺的高难度制作仍使得像Air Max 180这样的鞋款成为当时最难制作的鞋款。
像当时的Air Max1/90/180的鞋款都是在前掌放置完全封闭性的气垫。而在Air Max 93上使用的270度可视化气垫第一次使用了全新的吹塑法制作,使得气垫不再依赖于内部气压来进行注塑或者加压模型,气垫可以通过自主形式来3D成型,即吹塑法来完成气垫设计,这也使得运动鞋前掌的Air Sole可以弯曲成型。这是吹塑法第一次的运用。
而到了1994-1995年,吹塑法已经被纯熟地运用在了各类运动鞋之上。1994年Nike推出Max²气垫,即双重气压吹塑气垫。这是气垫第一次拥有了两个独立的气室,就像上文说的Max Air在这里呈现出不同区域使用多气室不同气压的方式使得球鞋稳定性恢复,这种Max²的气垫以吹塑法的工艺实现了一个外侧25psi高气压的U型气室和一个5psi低气压内侧方型气室的搭配,使得气垫在舒适、缓震性好的情况下更加稳定减少侧翻。“便士”哈达威的第二代签名鞋Air Penny 2就是使用了这种Max Air下的分支之一的Max²的气垫。
真正到了1995年,我们都知道在这一年经典的Air Max 95诞生。可视化气垫无论从外形还是内部结构的性能都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节点。外观而言,这是第一双前掌气垫也实现可视化设计的运动鞋。而Air Max 95也首次采用了全长大容量Max Air气垫,从后掌延伸至后掌。气垫内部结构的细节上,以前掌薄后掌厚的形式呈现,分前后掌两个部分,整个气垫拥有了4个气室,这是吹塑法日益成熟所取得的效果。
就此为Max Air的气垫立下标杆,之后的Max Air可视化气垫继续以增加气容量的方式来加强缓震,或以改变气垫结构形状、或以增加气室的方式,这种技术在最为经典的Air Max 97上登峰造极,不仅是如“银色子弹”一般这样精美的外形设计,Max Air更以超大体积的全掌形式呈现,有着三重压力的多气室设计,使得气垫缓震在运动鞋上的性能越来越趋于全面,缓震、稳定、回馈各方面都非常不错。
到了2006年,360度可视化的气垫侧更令人欣喜,它第一次实现了运动鞋中底无泡沫材料化,不再通过多重压力的气室而是复合材料制成的笼状结构完成气垫的支撑,Nike称之为Pebax,它仍然是一种聚合物,有着广泛的硬度范围和良好的回弹性。
且不说其拥有的的更大气容量,这种360度全透明的可视化气垫从外观为大众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不谈性能,就冲这颜值,这么酷的一双运动鞋就无法抗拒。而这也一直是可视化气垫运动鞋的优势之一,不仅性能优异,外观又时尚、引人关注。
在今年极为火热的跑鞋Nike Vapormax跑鞋就采用了这种Max Air 360气垫,且将全掌分为8块独立的气垫单元去完成中底、外底等各部分的作用,无论是性能还是搭配精美设计的外观,还有Flyknit的编织鞋面使得舒适性达到了一个极致的感觉,其受欢迎程度也无需多言。大家可以想像一下90年代的人们,看到第一双仅有后掌开窗式气垫篮球鞋有多么兴奋。经过十几二十年的今天,我们能够这么早地享受到他们当年数倍的兴奋之情,多么幸运。
(敬请期待下篇将带来Zoom Air和它的各类分支)
红蓝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