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直接进入正题,拿到手快递开箱第一眼,我的眼睛就被球鞋整体的色泽和质感吸住了。鞋身通体的碧绿,加持透明水晶大底,搭配金属银色大LOGO放在了中底外侧,整体色调非常的和谐,一般李宁球鞋的这种类似配色我们都称之为”薄荷“,但是对于这款闪击5季后赛版来说我更想称之为”翡翠“,因为它的外观质感实在是太出众了。
名称:李宁闪击5代季后赛版
款号:ABAP011-3
入手价:350 RMB
多角度综合来看鞋头鞋身还是稍微有些臃肿的,主要突出在侧面的颜值。
鞋头有SPEED V的字牌,看名字很显然闪击系列作为后卫鞋的定位。
白天和晚上分开照的,冷暖色差,仍然不失质感,胶水车线缝合处等等做工完全ojbk。
李宁大LOGO,放在中底处,银色填色,仍然是质感的流露,
实战中是否容易刮花有待考察。
这个圆圈里带人字纹的LOGO,是闪击系列的专属标志?不明觉厉,让我想起神盾局复联什么的。
这双的编织面料做工真的是很ok啊,即使放大特写还是找不出什么明显瑕疵,穿着上脚的感受也是非常的贴合柔软,可以说是这几年入手过的李宁球鞋鞋面的极致体验了。
内衬采用超纤材质,柔软舒适,脚感细腻。一改李宁以往的粗糙网布,参考闪击1代的内衬材料,是真的不透气闷脚....自制鞋业朋友那里了解到,超纤材质的成本相比网布内衬要高出40%,损耗率更高但舒适度透气吸汗性要比网布强太多,也是老款李宁球鞋闷热脚感落差于彼时主流品牌球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是可以看出李宁的进步和野心的。
鞋提设计细节3M反光材质,鞋帮处透气孔应无实际透气效果,还是心理暗示。
还是多角度、多光线环境感受一下鞋面的质感和细节做工。
仔细观察鞋身侧面的织物间隔中彷佛加入了硬质尼龙线,有点类似ZK11精英版的FLYKNIT鞋面加固设计,又有点像李宁今年新款CBA队服的银离子科技,有点细节化高端化了,希望实战后的结果如同我对外观的评价,希望真的市售版和赞助版的差距越来越小趋近于零,这样才不辜负一个个老柠檬的期许。
中底CLOUD(李宁云)科技,我穿上脚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软弹,不过软这个无标准的感受实际是相对的,受我前一双所穿球鞋脚感的影响,也许你之前穿的鞋子偏硬,那么只要李宁云比上一双软,那这个科技对你来说就已经足够舒适了,至少我拖鞋换上它穿上脚在屋里走了几圈跑跑跳跳都没有觉得一点生硬。
前掌明显比后掌更薄一些,同时也更贴地,这一基本设计理念符合我对突破型后卫鞋的认知,后掌的软弹感更明显,前掌具体感受还是要看后天的实战体验。
全掌发散式人字纹大底,个人最爱,室内无灰尘木地板轻刹车即可听到“哧哧”的声响,非常期待这个大底配合中底打球时的表现,是否可以是李宁2019年的实战最佳鞋款呢?
鞋身飞线这个点在我做这期的预告时就有很多鞋友问我是否是真的飞线,我再此回复大家:假!看起来像是FLYWIRE科技的系带系统其实是缝合在外鞋面上的,无论如何拉扯都不会提升内部鞋楦的包裹感。我们期待性的假设一下——如果李宁真的做到这一点了,是否前掌宽如海包裹感差的问题可以得以解决呢??如果能实现那这对于李宁篮球鞋来说绝对是飞跃式的提高。
后跟感受一下,做工666
鞋垫SPEED V的字样
鞋垫为螺母鞋垫的设计,但区别于李宁赞助球员版的螺母鞋垫,不过我个人觉得若不考虑市售版发泡海绵和赞助版高密度橡胶的材质区别,螺母鞋垫的更大意义在于六角形稳定的缓震结构,当然这在实际穿着运动中能发挥多大的效果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结构缓震还是属于脚感并不明显的功能性设计
鞋垫侧面,个人觉得厚度参考意义不大,毕竟实际穿着感受要看鞋垫和中底以及外底等等的配合,单独拿出来看意义不大,且看后面的彩蛋!
彩蛋来了!
抽出鞋垫看到中底布是一层蓝色橡胶材质的缓震胶,按压有明显弹性,像极了前些年赞助给国青的那批球鞋中底布的配置。虽然只是一层薄薄的缓震胶,但也算是李宁篮球鞋在市售版上史无前例的良心大发现。毕竟你想要求一个人一次性付出全部太难了,感情需要一点一点流露呵呵呵....
抗扭矩,没问题!也就这样了,虽然我个人心理上很靠近“中底必须放置TPU支撑板”这样的设计原则(毕竟我足弓有点塌陷,这在亚瑟士的测脚数据中也给出了,我当时还专门请教了给我操作仪器的副店长,他告知我确实如此,我的情况适合带有足弓支撑的鞋款还有袜子?后来临走我还真的买了一双亚瑟士具备中足支撑功能的跑步袜,这一小情节可以跟大家在后续亚瑟士跑鞋如支撑旗舰KYANO23的测评中详细聊聊,确实是给我个人很大启发和记忆的见识)但是其实一些没有中足TPU支撑板的篮球鞋如ZK11em、曼巴精神系列等等也没有让我有中足疲劳的感受。个人觉得可能露娜鞋垫的支撑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也就是中足材料密度和形状设计也会影响到对足底的支撑,通过各种搭配设计,也许即便没有TPU支撑片也一样可以对足弓筋膜起到保护的作用。
最后再说说这外包装,我往期的鞋评都基本不谈鞋盒,因为在我们这些实战党和非球鞋收藏家看来鞋盒无足轻重,但中国李宁这破纸板子也太凑合敷衍了......让我想起来小学时候揉的皱皱巴巴的艺术作业,我的美术老师告诉我:这张纸你就是给人拿去擦屁股别人都不乐意用.... 还真别说,我现在手里真的有这么卷纸巾,只能拿来擦桌子擦手,因为每次擦PP的时候真的不怎么舒服......每当我看到李宁的这款鞋盒,我就会想起我的美术老师和这卷实在不想继续用下去的手纸......
和球鞋外观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它的鞋盒,说真的,李宁这些年一直沿用的这个”原生态环保竹纤维balabala纸浆鞋盒“我实在是觉得惨不忍睹......不都喊着中国李宁了,能不能拿出个像样的有诚意的外包装来....哪怕像赞助款球鞋那样的银色金属质感的硬质鞋盒都行,好歹表示一份诚意和品质,毕竟大家一拆开快递来,先入眼的就是这样一个和一般外加固纸箱无异甚至更薄的纸箱,不免还未上脚心里就已经对鞋子的层次品质和穿着体验产生了怀疑......真心希望李宁多多用心做产品,用心对待客户,最起码像我写鞋评这样细致入微无微不至处处用心哈哈哈。
而且这样材质的鞋盒,摞在一起时很容易会压扁变形,之所以AJ那些鞋款让我们无法忘怀不仅仅是球鞋的穿着体验,各个系列每代都不同的鞋盒设计和用心程度同样重要,毕竟身为消费者、球鞋的穿着使用和收集收藏者,对品牌的一丝一毫的态度都是深有感触的。
鞋码严重偏大,平时耐克我都穿44码280mm内长的,这双闪击5编织版虽然是”编织“鞋面,但是前掌还是有些宽阔,在重新去专柜试穿后我选择了退货换成李宁的43.5码,虽然我一直特别迷李宁的尺码:US10是43半,内长275mm,然而US10.5就成了44,内长280mm;我在东京亚瑟士旗舰店用专业测脚仪器测脚时检测结果显示我的足底脚面长度是270mm,所以我选择44码280mm内长(亚瑟士尺码,与耐克尺码标准设置一致)的球鞋是合适的。所以我认为不管各个品牌的鞋楦设计有何不同,但是鞋楦内长这种国际标准的衡量标准是一样的,说明李宁的球鞋鞋楦设计方面确实是存在问题的。至少以我穿过的大部分李宁篮球鞋款来说是这样的,因为以我脚长270mm偏大一码(10mm)选择球鞋是正确的,按理说李宁球鞋我应该选择280mm即44码,但实际穿着中是严重偏大的,不仅是鞋楦左右宽松(脚型因人而异此点不足以做参考),但前后径也有大的量余,在剧烈运动时会出现脚在鞋内前后大幅滑动的问题。
从和副店长以及东北导购姐姐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亚瑟士鞋楦设计,是以数据作为支撑的。因为标本即目标人群(日本人、亚洲人)的自身条件变化,他们每年都要从客户处取得大量的标本数据来作为鞋楦设计的依据,并且预测变化趋势(真的是大数据作业),这完全符合我们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亚瑟士依据不断更新的实验结果将标本的脚型分为S(Slim)、R(Regular)、SW(Super wide)(瘦脚、常规、特宽)三大类,其中S又有A~E的递增规格,2E是R,3E、4E、F、G属于SW(话说这F、G得多宽我去....分的也太细了,真没毛病)。
仅仅从鞋楦设计依托数据这项来看,我们的李宁可能真的差了50年(1964年菲尔·奈特将鬼冢虎即亚瑟士品牌的前身引入北美,在设计研发中调研和记录保留了大量跑鞋客户的足部数据——《SHOE DOG》PHIL·KNIGHT)。
当时测脚的数据存件
时隔半年多再次购入李宁的篮球鞋款,上一双还是裂变3代,话说那双鞋子因为两个”硬伤“被我抛弃:一、鞋码偏大,同时也就是前掌太宽阔,室外全场比赛激烈跑动以及急停急起时感觉脚前掌在划船,包裹差,前后出现过两次轻微崴脚,虽然球鞋绝对不是崴脚的绝对因素但是不良的包裹感带来的空虚和缺乏安全感让我还是选择远离它;二、抓地差、同样作为半透明的外底,裂变3的抓地力实在不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无论是在雨过天晴地面相对干净的室外油漆地,还是刚保养完的室内地板上,裂变3的鞋底抓地表现都差的令人发指,可以说它眼花缭乱的鞋底纹路完全就是摆设,在外部条件达到优秀的情况下依然不能在实战中让我听到”哧哧“的摩擦声和贴地感;所以仅仅通过以上两个致命硬伤,就使得我对李宁近些年篮球鞋的印象打了负分。
究竟这款曾经的国产实战王者——闪击1代的继承者闪击5代,究竟实战效果如何呢?我可以说是十分期待,恨不得现在码完字就跑去球馆大干一场,无奈这两天要准备考试,期待1月3号以后的训练和实战吧,我会在第一时间给出这双球鞋的实战初步感受,感谢各位鞋友帮忙转发和点赞本篇鞋评。
赵通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