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D Rose 5将在10月16日就要上市了,已经有部分渠道帝入手了sample版本的罗斯战靴(羡慕),Adidas D Rose 5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搭载了阿迪达斯王牌科技BOOST大底,究竟这双球鞋的实战效果如何,BOOST是否被神化?一起来看看网友辛苦撰写的详细测评吧。
原文地址:http://bbs.hupu.com/10274754.html
原文作者:jackyiceblue322
求鉴定?求搭配? 来识货问答吧!各种大神帮你解决一切困惑!
之前发过一个简的D Rose 5.0 sample版的评测,因为长时间没有好好的实战,所以当时写的是简单测评,没看过的JR可以去看看,罗斯5战靴到手,简单测评。今天写这个帖子,主要是表达一下实战的感受。
最近有小伙伴约战内长,上周已经AJ iso ii 实战过一次,觉得场地也不错,这周就直接上rose 5.0实战。
晚上6点半开始,打到9点。4v4半场,场上跑动散步合计大约1个小时左右。。。
本JR属于火柴杆型,身高174cm,体重56gk。在场上基本无身体对抗,进攻时基本是跑空位投篮型。防守时跳跃较多,外围冲抢篮板。
说完这些,再来说鞋子。
先说一点,boost不是神器,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
首先,在鞋身上没看到Sprint Web的标识,也没有Crazy Light 3一般大面积的鞋身支撑条。但是通过实战的反馈,个人觉得鞋面的支撑力还是不错的,没有当初简评时那么的让人不放心。脚面上有大量的透气孔。这跟之前的Rose 4.0和3.0等都很相似,但是实战下来,袜子还是蛮湿的,透气效果只能说一般般而已。
鞋舌部分是最普通的网眼布,并不是cl4上的techfit材质。确实有点遗憾。。。鞋舌的包裹性只能靠鞋带来绑定。鞋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设计,鞋舌顶部的三道杠!这是与目前市售版曝光照唯一不同的地方。这三道杠是反光材料制成,三道杠材质比黑色鞋舌部分要坚硬很多,厚度也增加了不少,在绑紧鞋带时形成一个鞋舌部位的支撑。为脚踝增加了一层保护。和现在主流的平均厚度轻薄鞋舌不同,Rose 5.0延续了之前4.0的特点,但是是在鞋舌的外部添加了填充物。
鞋领处也没有GroFit标志,但应该就是这个材料,这项从Rose 1.0就延续至今的设计使得整个系列的脚踝包裹性基本都是强项。尤其在踝骨的部分,有两块红色的添加材料,对于不喜欢脚踝受到强烈压迫的朋友来说应该是个福音。整体的脚踝保护性和舒适度都很满意。
后掌没有Sprint Frame托盘标志,但是大大的玫瑰花图案,可以说是Rose 5.0为配合全掌boost的特别设计。这个TPU的厚度坚固度是所有鞋子中最强最坚硬的,感觉有点像巴西龟的坚硬外壳,比一块钱硬币大小的普通可乐瓶盖坚硬的多!在后跟稳定性上有质的提升。
鞋垫下可以看到全掌boost,却没有miCoach的芯片插槽。估计是sample的关系吧,之前被我拆解的Energy Boost 1是有miCoach的,但是估计也很少有人在用miCoach。。。
鞋底没有采用Crazy Quick系列,而是全新的设计。在木地板上,抓地效果很好,没有打滑的情况。
最后的最后,就是boost的全掌缓震技术。再重申一下,boost不是神器,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
上周同样的场地,同样的强度对抗,我穿的是AJ iso ii,打完球之后,脚弓和小腿外侧肌肉会有酸胀感,有点类似要抽筋的感觉。但这周boost实战过后,脚弓和小腿外侧肌肉并没有那么强的酸胀感。出现这个差别,我的感觉就是boost的作用。为啥,我的理解是boost给予的反馈力更多。就是说在跑动中,双脚落地再抬起的过程中,boost给予了更多的回馈力。使得在完成第二个动作过程中,鞋子反馈力变大,肌肉使用的力量减少。所以才不觉得肌肉酸胀。(举个假设的例子:接球起跳投篮这个动作,穿iso ii 起跳投篮,蹬地后脚下鞋子的回馈力是 40%,剩余60%要依靠肌肉的力量;那么穿rose5的话,起跳投篮,蹬地后脚下鞋子的回馈力是 60%,肌肉力量只要承担剩下的40%。)不过这纯粹是我个人的感觉和理解,不一定准确恰当。
上图我的ABB实战组合,Adidas Boost + Bauerfeind 。
再发几张图,对比的是我拆下来的Energy Boost 1,rose5.0应该也是同样的厚度,看最后一张图,已把boost材料中间凸起的那条线对齐了,厚度几乎一致。有兴趣的自己数一数有几个硬币的厚度吧。钩子你真好意思还用这么小的zoom么?
最后,祝福各JR多多打球,没有伤病。。。
码字不易,且看且推荐。。。
下期内容预告------------手头上的和已经转手的那些鲍尔芬的粗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