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
福建江夏学院(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公办普通本科大学,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学校主校区坐落在福州地区大学城新校区,新老校区占地面积1648.14亩。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捐资4.6亿元支持学校新校区建设。2010-2014年,共投入6.35亿元(其中省政府拨款1.48亿元,黄如论先生二期捐款2.3亿元,旧校区置换款所得款中的2.57亿元)用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经费。
截止2013年6月,学校共有建筑总面积40.9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5.2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及辅助用房20.53万平方米,有纸质藏书137.56万册,电子图书96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88.19万元(2012年12月数据)。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开设24个本科专业,涵盖经、管、法、工、理、艺等6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1个省、自治区招生,有在校生157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 。
旅菲闽籍华侨黄如论先生慷慨捐资2.3亿元,用于新校区教学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图书信息大楼等一期工程建设。捐建工程于2009年9月竣工。同时捐资2.3亿元用于江夏学院二期工程建设 。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共有教职工931多人,专任教师697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27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29人。拥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第一批6类特支人才“双百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优秀人才1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5人
办学特色
(1)综合素质培养和选课制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学校以学分制为基础,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推行公共选课制度,全校学生均可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
(2)转专业制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制定转专业的相关政策,允许学生按条件申请转专业。
(3)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密切师生交流。导师们根据每个本科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治学精神,更好地安排学习进程。
(4)分专业方向培养。为提高学生升学就业的针对性,在低年级开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开展共同就业的基础上,三年级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升学要求、就业意向、自身兴趣爱好等修读专业方向课程。
(5)“16+2”模式强化实践创新应用能力。为加强学生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将从2010级首批本科招生开始实行"“16+2”模式,即从每学期18周中抽出2周进行课程实践、集中实习、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研究等,强化实践创新应用能力。
(6)校企订单培养。充分发挥行业背景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企业不仅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落实“16+2”模式,还设立了奖(助)学金、创新人才培养基金等。
(7)学习研究活动三结合培养。在校本科生除课堂、实验、实习、实践学习外,积极参与学校举办学术讲座、论坛、研讨会以及课题研究,同时,踊跃参加学校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卓越工程计划举办一系列二课活动。通过学习研究活动三结合等系列训练,提高实践应用创新能力。
(8)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的大学等985高校,福州大学等211大学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协议),支持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比如,学校每年选拔1名优秀本科生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半年。
(9)闽台合作培养人才。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是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之一,目前已有合作高校3所。该项目采取"分段对接"即"3+1"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在台湾高校学习一年。学生毕业后除获得学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外,还将取得台湾高校的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
(10)国际双文凭培养。从计划内拿出200个招生指标,与英国合作开展SQA-HND项目,进行国际化课程教育,采取"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学校学校,第四年到英国学习,获得双文凭、双学位、六本证书,享受英式教育,获得英语训练、国际求职优势、SQA质量保障、节约留学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