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鞋的中底科技一直是一双实战球鞋的“心脏”,犹如引擎之于汽车。正是因为如此,优秀的中底科技一直是各个运动品牌研发以及发布的“重头戏”,今年的Nike React亦是如此。
自Air Force One诞生起,Nike在篮球鞋领域的地位就一直处于运动装备——尤其是篮球鞋类领域——的顶尖位置。而在Air Max以及zoom研发成功并被安置于篮球鞋内之后,这样的情况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也从那时起,Nike在实战球鞋中的王者地位就此奠定。
▲第一双搭载“Tensile Air”的篮球鞋Nike LWP诞生于1995年,而Tensile Air也在之后改名成为Zoom Air,开启了实战球鞋的新篇章。
其实在气垫这一块,Nike的实力基本是“天下无敌”的等级,从最初的Air Sole到Air Max,再到zoom Air以及之后各种各样的zoom,基本上将篮球鞋市场的大半江山收入囊中。但是另外一边,因为材料缓震研发及专利拥有上的疏忽,球鞋上使用的材料缓震也只有Lunar和Phylon两块招牌,相比之下有些捉襟见肘。
气垫有气垫的优势,但也有其弊端。至今仍会有许多体重较小的朋友会抱怨气垫的“踩不开”优势也会侧面反映气垫科技对体重有一定的要求,成为了并不官方的“民间说法”,不正经,但是真实存在。而随着adidas靠着Boost打出一片天,用Boost的“密度易调整满足不同需求,耐用度较高”这两个优势开始争抢篮球装备市场的时候,Nike终于也开始准备起了自己的反击武器。
于是,Nike React应时而生。
什么是Nike React?
对于材料缓震来说,最需要的性能——弹性(决定了能量回馈以及缓震舒适度)、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球鞋重量)以及耐久度(决定了球鞋缓震舒适度的保持时间)往往是评定材料缓震好坏的“金标准”。三者往往无法共存,就像Boost虽然有了令人惊喜的弹性和耐久,但是所需体积往往就会偏大(而且就Boost缓震性本身而言,必须全部/部分外置,而这样一来球鞋稳定性也会下滑)。
而为了达到“三者兼具”,并且拥有完美平衡,Nike调动了自己研发团队的大部分人,包括缓震研发专家和化学工程师,一同研发一种能够兼具弹性,轻质及耐用三种特性的发泡材料。于是,Nike React发布,将Nike自主研发团队的心血结晶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这就是Nike React的“真身”了!
Nike React相比其他材料缓震更加轻薄,而与此同时,这种材料也让人感觉既松软有弹性,同时也柔软且稳定。更高的耐久度以及更强的能量反馈也让它能够提供更好的缓震及回弹,让球员的交感更加舒适,同时越能够帮助球员再联系弹跳中保持反馈。这个经过上百次实验最终能够呈现于大家眼前的新科技究竟能达到多好的效果,还得等正在阅览文章的各位给予我们答案。
首先发布的搭载Nike React科技的两双球鞋分别是Nike Hyperdunk 2017以及Jordan Superfly 17,分别由追梦格林和格里芬代言。
Superfly 2017破天荒的将鞋舌与外部鞋面连接在了一起,同时也在鞋面上进行了支撑和保护的提升。与此同时,搭载Nike React的中底也使得球鞋的质量减轻,但中低性能毫不减弱。
将于Superfly 2017同日发售的Hyperdunk 2017也同样搭载了Nike React,而鞋面Flywire+Flyknit的配置也使得球鞋在强大的中低性能之外能够拥有更加贴合的包裹和更轻的质量,同时也不失支撑和保护。
除了新的鞋面以及中底设计,两双球鞋的大地纹路也均是Nike收集数据之后,以球员双脚发力点为中心进行布置设计而成。大底的纹路设计会使得你的启动及发受力能够“尽在掌控”,同时也将抓地力进行提升。
未来已来,Nike这次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大惊喜,我们在8月3日就能知道了。
吾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