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时代,脚感还是不是王道?
我们现在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最多的鞋子是什么?
是五花八门的 AJ1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达,信息的不断普及,
我们不得不承认:跟风文化正在成为主流。
在这样一个看脸的时代,我们往往会把球鞋的颜值放在首位。
包括这段时间比较火热的乔四乔六都是这个道理甚至是去年的air max 97。
Air Jordan 4 Bred
Air Jordan 6 Bred
Nike Air Max 97 Silver Bullent
那么这些在颜值档位处于第一Level的球鞋他们的脚感又是如何呢?
是砖,是一块厚重无比巨硬的砖。
既然是砖我们为什么还要穿?
因为这几款鞋子是真的好看,真的潮。
穿出街可以将别人的眼球迅速吸引到自己的脚上。
因此目前的球鞋市场文化,与其说是球鞋文化,不如说是潮流文化。
这也便是李宁在分析出市场需求之后加大力度推行以潮流为主的中国李宁的原因。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李宁的鞋子
李宁 悟道ACE
李宁 烈骏ACE
李宁 重燃
李宁 蝴蝶
那中国李宁的潮鞋砖吗?
不砖,而且是一点都不砖,脚感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奈斯。
中国李宁在潮流与脚感这方面的两开花个人是相当肯定的。
这一系列潮鞋普遍是基于自己的复古老鞋进行再升级再改造。就好像是王大锤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调调。
反观Jordan Brand就好像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吃老本,一次又一次的把AJ1当做一个调色盘进行疯狂的上色,少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感觉。
Air Jordan 1 Chicago
而不是想着是不是可以在一些OG球鞋的基础上在内部再做一些文章,比如在鞋子里加一个react的鞋垫或者是在中底进行怎样的填充来给顾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脚感。
这也就引发出来了今天的主题
一双球鞋,脚感的重要性
Long,long ago.我们选择耐克阿迪这类外国品牌,是因为他们鞋子的脚感相比较国内的一些本土品牌要舒适一些,而并不是品牌的逼格会高一些。在那样一个“远古时代”耐克在中底缓震科技的研发相当于是有绝对领先优势的。
1979年
耐克收购了由NASA航天工程师Frank Rudy
发明的air bag 两者互相成就Nike Air Tailwind诞生了
它所使用的气垫被命名为air sole
以高压方式将处理过的气体灌入一个坚韧的合成橡胶层内
在模具形成气囊
最后切割成气垫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NBA赛场的球星们穿着的还是由橡胶和帆布制成的帆布鞋,鞋底也是仅有薄薄的两层。当Air Sole在NBA赛场出现时那绝对是爆炸性的。
1982年的Air Force 1在搭载着Air Sole的同时又通过其厚度极为夸张的中底闪耀于NBA的赛场。
1985年Air Jordan 1横空出世,光鲜的背后也同样搭载着AirSole气垫。
在Air Sole的研发之后Nike又不断的Level Up,发明了Air Max,Zoom Air,Shox ,Lunarlon,React等等。
当下在中底科技相对稳定的这样一种状态下耐克更加的着重于在鞋面的科技做文章。
比如fast fit、全自动系鞋带系统。
再看看阿迪的中底科技:
一项boost可以说是真的打天下,而且经久不衰。UB的诞生当时是真的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但拥有着Boost的阿迪达斯貌似也不能一直靠着这款爆米花技术大杀四方,于是就推出了全新的lightstrike。期待着未来阿迪能将这项科技使用的活灵活现。
纵观国产品牌他们也开始在中底疯狂做文章。安踏的ashock、flashfoam那真的就是软的一塌糊涂(除了软好像是有些一无是处)。
李宁这边的drivefoam、lightfoam以及相对成熟的全掌云,前B后C甚至是稍显滑稽的䨻。
再看看匹克的魔弹、三级梯度缓震还有这段时间爆火的态极那也是相当牛皮。
中底科技的不断研发意味着每个品牌的每双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脚感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很少会听到这鞋怎么这么舒服,反而听到的更多是这鞋怎么这么潮。
虽说颜值及正义,但每双鞋子的脚感也是同等重要。
那么把脚感做到基本均衡的鞋子是什么鞋呢?我认为是跑鞋,而这些跑鞋基本上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
少有问津折上折
因为跑鞋这种款热度不高,像Zoom Pegasus 35这种使用了全掌zoom(在篮球鞋里属于顶级配置的球鞋)原价却只需要899的跑鞋,折上折之后在400之内的价格,现在仍能在奥莱里看到。货量大是一方面,主要还是热度不够。
而在我所认知的球鞋宝库里这种稍有颜值兼备着出色脚感的鞋子还是比比皆是。
在未来我也会向大家推荐这类颜值与脚感并存的5双鞋子。
XCin